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 > 正文

行业观察 | 2.4亿人“报复性”出游,旅游市场井喷

2023-05-04 06:41:33出新研究

“五一”期间2.4亿人出游,旅游业真的复苏了?

作者:飞飞|


(相关资料图)

编辑:唐诗 |

今年以来,国内旅游逐渐复苏,根据文旅部数据,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数12.16亿人次,较同期上涨46.5%,在线销售的旅游产品和景点门票增长达到115.8%。出游人数明显上涨,带动旅游收入上升,一季度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1.3万亿元。

“五一”小长假期间,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,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有超过2.4亿人次出游,是2019年同期的104%。在假期期间,景区门票、酒店、交通等预订量,大幅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,其中景区门票超过500%。

可以看到,受过去三年疫情影响,人们出游需求未能得到有效释放,“五一”小长假提供了首个最佳出游机会,旅游需求达到井喷状态

01

年轻人跨省游激增,景区承载接近极限

如果说过去人们大多数是就近旅游,以同省、同市旅游为主,那么,如今跨省旅游热度明显上涨

专业机构统计显示,游客的出游半径明显增加,跨省和跨市旅游热度上涨,平均出行距离都在300公里左右。

从全国来看,成都、北京、深圳、杭州、苏州、上海、西安、重庆成为今年“五一”受年轻人欢迎目的地,故宫、颐和园、黄山、长城、鼓浪屿、泰山、华山、西湖等热门景区迎来客流高峰,旅游热度排名进入全国前十,一些热门景区的承载能力也接近了极限水平

在这些城市旅游的群体中,大多以休闲度假为主,如果从年龄层来看,年轻人占大部分比重,其中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占比超过80%。

出游人数激增带动相关服务大幅上涨,“五一”期间,国内游订单量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,酒店搜索数量和去年同期相比,增长了9倍,成为自2020年以来最好的节假日旅游市场。乐观来看,“五一”小长假将是旅游市场复苏的转折点

02

旅游市场井喷,多行业加速回暖

随着“五一”出游人数激增,旅游业复苏态势强劲,与此同时,酒店、民宿、景区、度假区、餐饮、零售等快速回暖,火车、航空、公路等交通行业,销售额增长态势明显。

根据商务部数据,“五一”假期旅游复苏推动多个行业强势发展,全国零售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30.5%,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20.9%,鞋帽销售额同比增长17.6%,金银珠宝销售额同比增长17.4%,餐饮休闲消费也大幅上升,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6.9%。

在旅游需求得到释放下,各种定制化旅游产品的出现,加大了出游人群的消费,比如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等,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,在这些旅游项目上的消费明显增多。

可以看到,旅游需求的释放,对交通、住宿、餐饮、零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,已经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并且可以预见的是,今年“五一”小长假出游人数激增,让外界看到了我国经济回暖的内生动力,将成为我国经济回暖的注脚。

当然,看到良好的一面,也应看到在旅游需求井喷之下,热门旅游城市、景区面临的压力和挑战,车辆紧缺、导游紧缺、酒店和民宿供不应求,以及景区门票一票难求等,在一些热门景区随处可见,这也是普遍面临的客观情况。

“五一”小长假期间,国内出游人数激增,很多热门景区承载力都接近极限,但要知道的是,假期终究短暂,假期结束后如何持续获得游客的青睐,这是城市和景区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
03

长期吸引游客青睐,并不容易

根据旅游平台统计,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全国有十个城市的民宿预定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4倍以上,个别城市如威海市,民宿预定量增长超过14倍。可以看到,这是典型的“报复性旅游”,所以假期一旦结束,如何长期吸引游客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

“五一”期间很多城市和景区都推出了特色旅游,例如音乐节、艺术节、烧烤等,这些城市想以此吸引年轻人的目光。比如,天津在海河上空由上百架无人机组成编队进行空中表演,灯光秀吸引了大批市内游客。

还有山东淄博以烧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,“烧烤式旅游”横空出世让大批年轻人眼前一亮,不惜周末坐着高铁去“打卡”。这也让淄博当地的酒店民宿生意迅速增长,“五一”期间淄博民宿预定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2倍。

此外,年轻人还进行了“特种兵式旅游”,推崇一天游遍一个城市,这种快餐式、“拉练”式旅游在年轻人群体中悄然兴起。

这些现象和旅游相结合,都在说明,如今人们的出行方式、旅游需求都在发生变化,城市和景区也应该持续创新,只有创新方式、提升体验才能持续吸引游客的青睐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游客暴涨的情况下,一些地方和景区故意哄抬价格,或者欺骗消费者,坐地起价以赚取更高的利润,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,并不可取。面对当前旅游市场的火热,人们更需要冷静思考,如何进行创新,持续吸引游客关注。

当然,这也离不开市场监管,在这方面,当地有关部门也要建立透明的信用机制,依托市场手段完善市场,对当地景区、民宿、交通等进行有效监管,激励其参与到市场秩序的治理中。

本文提供的信息仅用于一般指导和信息目的,本文的内容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被视为投资、业务、法律或税务建议。

关键词: